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,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。现有正高级人员115人,研究生导师186人。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,973计划或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,中科院特聘研究岗位72人。国家基金重大项目2个、创新群体1个,拥有海洋科学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 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-地圈-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,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,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。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、海-陆-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、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,聚焦生态文明和海洋建设,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,力争建成国际水平的热带海洋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成果转移转化三高地,从而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基础性、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。 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、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(与广州地化所共建)、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、中国科学院应用海洋学实验室、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、中科院岛礁综合性研究中心、中国科学院中国-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(海外基地)以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、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、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、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海洋环境工程中心等。拥有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、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,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、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、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(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)和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。有“实验1”“实验3”“实验6”3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和一个淡水码头。拥有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、海洋环境检测中心、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海洋信息服务中心。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国-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“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”申建工作推进顺利。 研究所现有在学研究生约450余人。研究生生活条件和科研、学习环境优越,奖助学金及研究津贴优厚。热忱欢迎有志于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子报考。 招生说明:本目录中为2025年预计招生人数,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和国科大下达计划数后,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分专业计划数为准。
单位代码 | 80069 | 单位地址 |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| 邮政编码 | 510301 |
联系部门 | 研究生部 | 联系电话 | 020-89023135 | 联系人 | 李 丹 |
电子邮件 | yjs@scsio.ac.cn | 目录类别 | 直博生 | ||
网址 |
学科、专业名称(代码)研究方向 | 指导教师 | 预计招生 | 备注 |
070701 物理海洋学 | 9 | 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蔡树群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周生启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王卫强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经志友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陈更新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陈植武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舒业强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徐康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动力过程 |
王强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杜岩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彭世球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王春在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王鑫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曾丽丽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李毅能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邢雯
|
||
02 (全日制)海气相互作用 |
张磊
|
||
03 (全日制)遥感应用研究 |
詹海刚
|
||
03 (全日制)遥感应用研究 |
唐世林
|
||
03 (全日制)遥感应用研究 |
张玉红
|
||
03 (全日制)遥感应用研究 |
储小青
|
||
03 (全日制)遥感应用研究 |
周雯
|
||
070703 海洋生物学 | |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罗鹏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王晓雪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田新朋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张扬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高贝乐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 |
张跃环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刘永宏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张偲
|
张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| 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漆淑华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张长生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尹浩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周雪峰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马俊英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朱义广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张文军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李青连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闫岩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合成 |
张庆波
|
||
070704 海洋地质 | |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施小斌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詹文欢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夏少红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张帆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王志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徐敏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邱强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赵中贤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|
张运迎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李小森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颜文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向荣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王淑红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李伟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陈天然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徐维海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赵美霞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黎刚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沉积与资源环境 |
黄瑞芳
|
||
0707z1 海洋生态学 | |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过程与生态工程 |
龙丽娟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过程与生态工程 |
张偲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过程与生态工程 |
黄晖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过程与生态工程 |
张黎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过程与生态工程 |
宋星宇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|
李超伦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|
刘胜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|
林强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|
李开枝
|
||
02 (全日制)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 |
张艳红
|
||
083001 环境科学 | |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侯保荣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黄小平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谭烨辉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江志坚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柯志新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程皓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黄思军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李洁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索安宁
|
||
01 (全日制)海洋生态环境学 |
张志新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龙爱民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杨顶田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李芊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李彩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刘建国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罗传秀
|
||
02 (全日制)环境海洋学 |
冯洋
|